首页 > 资讯 > 正文

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,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当前热文

2023-04-28 20:10:17   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  

韩信唯一一次与项羽的正面交锋,是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围,当时韩信手下有100万左右的大军可供指挥,项羽麾下只有10万军队。据史书记载,楚军被包围在垓下后,项羽还主动出击了一次,结果被韩信击败,于是就让军队龟缩在壁垒里。

当时楚军粮食不足,人数远远比不过汉军,士气又很低落,虽然如此,楚军的战斗力仍是不可低估的。

楚汉相距五年,双方打过的大小战役有一百多场,汉军常常败北,兵员更换频繁,在垓下之围时,大部分军士都是临时征调过来的。而楚军在战场上一直占据优势,遭到失败的次数极少,保留的精锐较多,楚军大部分由久经沙场的老兵组成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如果指挥得当,楚军可以打出李陵五千精锐击残十余万匈奴人的战绩。

韩信考虑到这一点,所以没有强攻楚军壁垒,他令军队包围楚军,又让麾下的楚国人齐唱楚歌,楚军壁垒的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楚歌声。

楚军最后的失败,不是因为主力被汉军击溃,而是斗志被楚歌击垮。楚军士卒听到四面八方的歌声,都潸然泪下,一同咏唱起来。此时,他们已不愿再拿起武器战斗,只想卸甲归田,重新与家人过安宁的生活。

项羽见士卒已不可用,就率领800铁骑突围而逃,最终命丧乌江岸边。

有的将领用兵,重视排兵布阵,追求正面战斗的胜利;有的将领用兵,重视谋略,追求庙算胜敌。纵观项羽、韩信两人一生的军事生涯,可以很清楚地知道:项羽属于前者,韩信属于后者。

韩信征战一生,用过的战术都大致相同

韩信的能力,不是后天磨练的,是先天就拥有的。

公元前205年,刘邦令韩信攻打魏国,在四个月前汉军还在彭城被项羽击溃,韩信拿到的军队是由一群残兵败将和老弱组成的。

想要拿下魏国,就得先渡过黄河天险,魏王豹早已在临晋的渡口屯驻了大军。若是选择强行渡河,战事必然会旷日持久且损耗巨大。

魏国在临晋屯驻了大军,其国都安邑必定防守薄弱。韩信选择避实击虚,一边大张旗鼓在临晋附近造船,一副要强渡黄河的样子;另一边让伏兵在夏阳附近用木桶渡河。

一夜之间,韩信就率领着一支大军渡过了黄河,并向安邑扑去。魏王豹见国都不保,大惊失色,率领军队仓促驰援安邑,攻击韩信的军队。汉军以逸待劳,在大战中将魏军击溃,并俘虏了魏王豹。

韩信独自带兵灭了四个国家,在这期间共打了三场大战,每场战役使用的战术都不同,却又都相同。万变不离其宗,韩信指挥艺术的核心,就是避实击虚和攻心。从灭魏之战到垓下之围,韩信使用的战术 的本质都相同。

以背水一战举例,韩信的三万军队何以全歼赵军二十万大军呢?韩信令主力在水边固守,赵军全军出动,前来攻击而不能取胜。此时汉军埋伏已久的奇兵伺机而动,占领了赵军大营,将大营的赵旗帜都换成了汉赤帜。

赵军将士发现大营丢失,以为赵王和主将陈余都已经被俘虏,将士们军心动摇,然后溃不成军。汉军全军出击,追胜逐北,俘虏了赵王和陈余,两人被俘,赵国丧失了主心骨,仅两月就被韩信平定。

垓下之围,韩信也用了攻心的战术,他对楚军的打击,不是刀兵相见时的斩草披靡,而是心理上的催折,楚军几乎是不战而败。

天赋异禀

韩信一直都是个孤高自傲的人。

一个人若是没有能力,他高傲得起来吗?

那个屠夫为何只侮辱韩信,不侮辱其他人呢?可能是因为:韩信谁都比不上,却又谁都看不起,这样的人当然是很讨人厌的。

韩信之所以要遭受胯下之辱,是因为他明明穷的一批却总把自己当成王侯;韩信之所以从胯下钻过去,是因为他坚信自己将来定能成为王侯。

有的能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,有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,韩信的这种能力,是出山时就有的,而不是战场上磨练出来的。

如若不然,刘邦、樊哙、灌婴之属,领兵打仗的年头不知比韩信多出多少,他们为何永远都成为不了韩信呢?韩信之所以一出山就能名震四海,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军事天才。

韩信当初向一个漂母乞食,一连被接济了两个月,有次他的感激之情涌上心头,不禁当场对漂母夸下海口:"将来我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!"

听到这番话,漂母不但没高兴起来,反而十分愤怒地训斥韩信:"堂堂大丈夫,有手有脚的,却连饭都吃不上,我哀怜你才给你饭吃,还指望你报答我?!!!"

韩信当然是无地自容的,他虽然知道自己的贫困只是暂时的,但谁没有羞耻之心呢?谁听到这种话心里会好受呢?

韩信母亲死后,他没钱安排下葬,却还是找了处能安排一万户人家守墓的坟地,说将来要把母亲葬在那个地方。母亲的坟地能有万户人家守墓,那是王侯才能有的待遇,当时的韩信虽然贫困潦倒,他想成为王侯,似乎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,但他清楚:自己有封王封侯、经天纬地的能力!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www.caikuang.meiriwang.net 版权所有
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
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